欢迎访问安徽省荣军医院网站!

从哀悼到反思——一个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对胡某某事件的感想

浏览次数:2137 编辑: 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3-02-15 字体大小:

 

纷纷扰扰的胡某某事件终于尘埃落定,15岁的少年,106天的搜救,离地约4.5余米的自缢死亡,21段音频文件,这些我们所听到看到的令人痛惜的数字,却永远无法把胡某某自杀前的真实心境完整道出。

作为一名精神心理专业人员,让我无法平静的是,时至如今,社会化的愤怒已远远超出这个悲伤家庭的哀悼,且仍未平息,大家质疑和讨论的点还在处于“阴谋论”的范畴,网上一部分公众号和短视频一方面利用着耸人听闻的标题来博人眼球,一方面又在试图想告诉着我们些什么。在我看来,他们并未曾想过真正去了解胡某某同学的生命历程和他陨落前的抑郁情绪。

作为一名精神心理专业人员,我当下最想做的却是帮助胡某某的父母亲人同学等做好心理疏导,使他们重新开始步入正常生活。要知道,斯人已逝,一个家庭的愤怒在不由分说的线上舆论中越走越远,也许他的亲友们也在这场舆论中被狂潮所缠绕,可能会进入了一种非健康的愤怒状态,反而忘记了哀悼的最重要一点——放下。心理学中,愤怒是衰悼方式的阳性过程,而哭泣是与之互补的阴性过程。但无论怎么样,在当前既定事实的确认之时,面对孩子的离去,痛哭一场有时是唯一能化解难以接受的现实的方式。如果可以,请周围的人包容胡父母及亲友们的情绪释放:那些恐惧、羞耻、无助和被遗弃感远远没有结束,请网民们以自己的内心善意,给予他们温暖的拥抱,毕竟之前很多键盘上的文字仅仅是一时之快,无法从实质上帮助这对心碎的夫妻。

作为一名精神心理专业人员,对于“好好的孩子怎么会离奇地抑郁了”这个在媒体上已经被无数次热议过的话题不再赘述,因为它是一个复杂的、可能牵涉到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同时脱离不了家庭和学校影响的现象。每一个经历过抑郁情绪的孩子都不是因为相同的原因。但,我仍然希望在冰冷的印刷文字中能够感受到社会大众对于“青少年+抑郁”的深刻而持久的关怀,而不是一次次自杀事件后短暂的唏嘘和浅表的思考。

作为一名精神心理专业人员,当听闻到胡某某事件流量中所充斥着的那些所谓的教育宝典或心理学准则,止不住慨叹:百年树人的过程能简简单单变成了几句话或几个字的表达吗?就像是多年前,或是信奉单纯的“棍棒教育”,或是鼓吹“干脆放养”。临床实践中每一个鲜活的青少年情绪问题的案例让我反思,也想与教育者,尤其是父母们一起探讨:字面意思上的“多和孩子沟通或陪伴”真的能减少抑郁障碍的发病可能?现实中,父母们真的能体会到“相处”的幸福吗?给予挫折教育孩子的心理弹性就会增强吗?创造一个没有负性刺激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孩子就会快乐平安成长下去?

作为一名精神心理专业人员,我更想告诉大家,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且是独一无二的,就如同这世间的指纹一般,而且孩子的情绪和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流动和起伏,行为主义下的某一种教育方式就能助其成长为某一类人,我难以认可,唯希望作为父母的你,无论是温柔的言语,或是必要的干预,都需要慢慢摸索出这个由你带来人间的性灵之质,不断整合着自己和孩子,交换着各自的成长,各自不留遗憾。在找回真正的教育本身的同时,帮助着孩子成为他自己。当然,这个过程需要彼此共同学习、探索、涵容、改变,漫长而艰难,可因为有最深沉的血亲之爱,也还有我们的专业支持陪伴前行,更有痛定思痛后,社会各层面的科学关注,此路虽远必达,期待这一天的到来。众行者远,需要的时候,无论你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可以拨打我们的未成年人心理热线0552-8052170。(撰稿 袁秋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