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省荣军医院网站!

演好自己的剧本

浏览次数:2224 编辑: 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3-04-13 字体大小:

天气回暖又转冷,刚脱下的秋衣只得又重新穿上。蚌埠的三月,真的像双相情感障碍,天气时好时坏。来到荣军医院见习已经近一个月的时间,度过了艰难的开学考,大家的学习生活也步入了正轨。而在神秘而又陌生的精神疾病面前,我们这群大三的学长学姐,也成了“新生”。专业课时,一切都是新鲜而又未知的。思维症状、情感症状,即使是一些耳熟能详的疾病,包括老年痴呆,多动症等,在见习的课堂上,也被各位老师们掰开揉碎了,细细地再给我们梳理了一遍。

但我们这学期临床课涉及的精神疾病,既没有病理生理学中说的缺血,电解质紊乱等病理改变,也没有病理学“金标准”的支持,临床思辨几乎都是依靠病史和症状的综合分析而后做出诊断。课本上再生动的语言,再惟妙惟肖的案例再现也无法明确清晰地描述各种精神症状。躁狂发作时的思维奔逸究竟是怎样奔逸?精神分裂症的思维破碎又是怎样破碎?虽然看了案例视频,但我们心底对于精神症状,还是有着大大的疑惑。

无巧不成书,上课没多久,翟老师就找到我们说在医院的规培生,有一场规培生的年度技能考试需要十几名SP病人,问我们能不能出演。当下,班内的同学们便有一半多的报了名。老师对我们如此高的积极性感到很是欣慰,并且嘱咐我们一定要好好揣摩症状,尽量还原病人真实的样子。接下任务的我们十分兴奋,下课后便在教室里讨论起来,如何扮演精神病人,有大喊大叫的,有胡言乱语的,什么魑魅魍魉都现了出来,有的甚至手舞足蹈,极尽夸张,仿佛这场还没打的仗,我们已经拿下了胜利。

然出师不利,败不旋踵,当晚上我们拿到案例时,就傻了眼。每个病人的病程简介只有寥寥一两百字------这该如何是好!对于躯体疾病,一两百字的病程,已经能够包含标准化病人所需要的所有线索,然而精神疾病?难难难!一时间,同学们傻了眼。“就这么短啊,背下来可以,要是真演起来不显得很呆板?”有人说到“这下得下功夫咯”,是啊,想要演好精神疾病,光靠文字的描述怎么行?普通疾病尚且可以靠死记硬背去表述,而精神疾病,却是实打实的需要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各方面的配合!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甚至是当下的每一个眼神,都需要我们传递出关于症状的信息。这时候,我想起翟老师对我们说的那句“你们要当好自己的导演”,便颇有些意味深长。

幸好,老师给了我们病区老师们的电话号码,我们可以联系他们,到病区去,亲自见一见精神病人,和他们沟通,深入了解精神症状的表现。周日下午,提前和值班老师打了招呼,我们便来到了荣军医院第十二病区。站在病区的大门前,紧紧关闭的铁门和销上的门锁竟透露出些许阴森,这门后,就是神秘陌生的“精神病院”,或许对未知的恐惧是人的本能,本该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我们,却有点紧张。大家四处打量着这层楼,似乎非要找出个什么与外界不同的地方,观察了一阵子之后,我们面面相觑,最后还是由我这个班长来按响了门铃。“叮铃铃”一阵清脆的铃声响过,无人应答,而正当我犹豫要不要按第二下的时候,门“吱”的一声被拉开了,眼前的景象让我微微一愣,直到被同学催促之后,才迈步进入。

病区里竟显得有些安详与和谐,没有想象中面目狰狞,镣铐铁链,行为怪异的人物,有的只是一双双透着好奇的目光。病人们穿着病号服,在走廊里或站或坐,消磨着他们漫长的住院时光,从窗外射进来的阳光和灯光混合着照亮了洁净的长廊,这里和“外面”也没什么不同。

病区老师招呼我们坐下,让我们稍等一会,他去喊两个症状比较典型的病人来和我们聊聊天。很快,便有两个年轻人被带了进来,他们穿着墨绿色的病服,站到我们面前。老师让我们慢慢聊,就出去了。像我们看他们那样,他们也好奇地看着我们。“你们坐,你们坐。”我招呼着他们坐下,然而没有多余的位置,他们便坐在了我的旁边。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与精神病患者接触,使我刚刚放松一些的神经又紧绷了起来,他们会不会突然发病?发起病来会不会打我?一些似乎控制不住的想法在我的脑海里面不断出现。

“你们是因为什么进来这里的呀?”没等我多想,一位同学的发问把我的思绪拉了回来。

“我是因为那个什么,什么躁狂吗,进来的”坐在我身边的那位患者率先开口。“来这住过好多次院了。这次也住了有一个多月了。”他的声音平稳,语调平和,并没有我想象中的癫狂状态。

同学们和我一样,见到他说话的状态,都有点被震惊到了,因为他有点太过于正常,以至于对我们来说都太意外了。

“那你现在感觉很正常,是吃了药控制住了吗?”我说出了心中的疑惑。

“是的,是控制住了,平时只要按时吃药就不会有症状”,这位青年回答。

“哦,那就是,你也知道自己有这个病,那你第一次发病是什么时候呢?”我又问他。

“是的,知道自己有病,第一次发病的时候嘛,感觉就控制不住自己生气,心里面有一口气向上冲。”青年说到兴头上,站起来开始模仿自己发病的时候的样子。“我当时一下子把那个菜摊子砸了,还用脚踹人,抄起酒瓶子就扔。”说完,还哈哈大笑起来。

“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动作是吗?”

“是的,当时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了,就是很生气,然后一口气往上冲。”青年又一次重复了刚才的话,好像他对这个感觉印象很深刻。

随后的谈话越来越越随意,我也逐渐放松下来,两位患者在交流时也会带上一点自己的小幽默,在讲到某些事情的时候,还会和我们提起他们看过的影视作品,也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过了一会,老师又带进来了两位患者,其中一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很典型,尤其思维内容很乱,问东答西,让我们一下子就记住了思维散漫的精神症状。

谈话结束之后,我们离开了十二病区,关上病区大门的时候,我又向后看了一眼,来时的紧张,已经消失不见。

有了实地观察的体验,我们对自己的表演更加有信心。参加考务工作的前一天晚上,我们预演了一遍,请翟老师模拟看病的场景,哪里与真实的情况相去甚远,哪里表现的还不到位,老师都给我们一一指出,指导我们如何完善我们表演的细节。经过之前的努力,我们在考试的时候逼真地扮演了各种病人的角色,双相障碍,精神分裂,抑郁发作都被我们很好的表演出来,收获了老师和应考者的一致好评。

然而这次扮演SP病人,带给我的最大的收获,不是对症状了解的加深,也不是成功出演后的喜悦,而是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将心比心。在课本上,不论是哪一种精神疾病,放在首要叙述的永远是临床表现,似乎我们都在强调他们身为病人的身份,而忘记了他们在平常时候,发病间歇期和病情缓解期,也是一个和我们一样的正常人。除了某个阶段的病人的故事之外,他们也有自己的人生故事和生活。也许生活给了他们充满苦难的剧本,但是他们依旧在尽力演好自己的剧本,活出自己的人生。

在当初选择精神医学这条道路的时候,因为职业的特殊性,收到过不少的冷言冷语,偏见及嘲笑,但了解过、扮演过患者之后,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患者们又何尝不是大众偏见的攻击者呢?可患病不是他们的错啊。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我们登上的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我想,不仅在这一次规培SP的扮演中,要演好我的剧本;在以后的精神科医师执业生涯中,我也要持守仁心,好好地把精神科医师这个“剧本”给“演好”。(撰稿|彭思德 翟长平)

转载自中国医学伦理学微信公众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