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岗实习心得:一场“沉浸式”考核,让我读懂精神科临床
科教科通知开展阶段性临床技能考核时,作为一名在安徽省荣军医院学习的精神科转岗学员我的心里满是紧张——既担心对病史采集、精神科检查的掌握不够扎实,又期待能在实战中检验学习成果。而这场27、28日两天进行的考核,最终成了我收获满满、印象深刻的“沉浸式”课堂。科教科提前对考试进行了详尽布置,考官们和培训后角色扮演的标准化病人(SP)首先双盲抽取,然后我们十三位学员现场抽签决定配对考官和(SP),饶是我们在日常学习中跟老师们再熟悉,也被这样的安排打消了侥幸心理。但是科教科非常大度地允许了我们可以在考试时相互“围观”,以第三方视角来观摩我们的模拟诊疗,结束后集体讨论,以促进我们临床技能的反思提升。
在旁观中,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由王医生带领的“演员天团”:王医生、邵医生正襟危坐,表情庄重,与日常带教时的亲近和善判若两人,化身严肃的考官。而葛护士长化身“标准化病人”,扮演一位重度抑郁患者,惟妙惟肖地演绎出情绪低落,反应迟缓,烦躁的发病状态,尤其被学员问诊时“戳”中“伤痛”时爆发出那一声带着绝望与无力感的哭声极具感染力,瞬间把我们代入患者的痛苦心境;之后交替角色,王医生饰演了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她的言语,眼神和姿态将被害妄想与攻击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我甚至下意识地想上前做好保护性约束准备。
不过最让人忍俊不禁的,是邵医生的“高光时刻”。她扮演的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一本正经地自称“大仙”,逗得在场学员和观摩者笑声不断,连病史采集都一度“中断”——可正是这份生动,让我对这类疾病的临床表现有了更鲜活的认知。
原来,考核从不是为了“难倒”我们。通过现场模仿与观摩,我们不再是从课本上死记硬背疾病知识,而是真正理解了不同精神疾病患者的状态:不仅清晰掌握了各类精神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治疗选择,更学会了如何与患者耐心沟通、如何向家属清晰解释病情。
真心感谢科教科精心组织这场实用又生动的考核,也感谢各位“友情出演”的大咖们——是你们让我们在模拟中成长,为未来接诊真实患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撰稿人:陈瑞华